资料图:宫世荣正在果园里采摘葡萄
近日,栾川县合峪镇砚台村一片三面环山的果园里,宫世荣弓着腰、低着头,安安静静地在园里巡视,为刚生芽的葡萄藤定枝、抹芽。 “新生的嫩芽不能全留,要‘去强去弱留中庸’,确保生长时的营养供应。”说起葡萄种植,年出生的宫世荣相当老到。 园里有一座占地6.4亩的连栋日光温室大棚,里面是宫世荣的“葡萄王国”。大棚里主要培育的是茉莉香、寒香蜜、夕阳红、辽峰等葡萄品种,比本地品种耐寒、抗病性好。葡萄成熟后,价格从每公斤30元到元不等。“再过一个月左右,就要挂果了。”说到这里,宫世荣黝黑的脸上满是期待。 回到家乡种葡萄前,宫世荣已经是年薪15万元的“白领”,为什么执意回村当“绿领”新农民呢? 年,宫世荣考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园艺技术专业。爱钻研、肯吃苦的宫世荣,表现优异,被大连市一家农业公司聘作技术主管。年春节回家,宫世荣发现,栾川县当地的特色农业刚刚起步,规模不大、核心技术不强,他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我想回来种植高端品种葡萄。”当时,宫世荣一遍遍向家人朋友解释自己的创业梦,所有人都不理解。 “你只管往前冲,爸帮你。”关键时候,父亲坚定地站在儿子身后。没有钱,宫世荣拿出全部积蓄,父亲帮他四处借钱,用拼凑出的17万元注册了栾川豫鸾特色葡萄庄园;没有地,宫世荣和父亲挨家挨户做工作,终于租下了砚台村村北、靠近国道的一片36亩的薄地。整地做畦、育种栽植、定枝疏枝……每天10多个小时的田间劳作,年轻的宫世荣双手长满了老茧。 创业不易。合峪镇和砚台村党员干部多次协助,为宫世荣解决了灌溉等问题,使葡萄园发展步入正轨。 年7月,葡萄园丰收。果色鲜艳、晶莹剔透、口感上佳的葡萄,为宫世荣带来7万多元的收益。通过口口相传,宫世荣的葡萄销路越来越广。 “关键时候家乡的党员干部帮了我一把,我也要回馈家乡。”宫世荣说。近年,在栾川县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宫世荣先后帮助合峪镇砚台村包括40户贫困户在内的60多户村民走上特色农业产业脱贫路。 今年春节前,合峪镇党委召开乡土人才座谈会。会上,宫世荣现身说法,将自己发展特色农业、参与发展砚台村休闲旅游产业的规划和盘托出,并当场表态:“哪里好都不如家乡好。如果有老乡想要回家创业,我愿意免费把技术教给大家!”(洛阳日报记者李梦龙通讯员安蒙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