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发源于河南省栾川县,流经嵩县、伊川县,于龙门阙口进入洛阳市,后经偃师,于巩义入黄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之一。据历史记载,商朝名相伊尹之母住在伊河上游(今嵩县),并生伊尹于此,故此河称伊河。今河南嵩县城南的沙沟龙头村有伊尹祠,是为纪念商朝宰相伊尹而修建的。
名相伊尹伊尹名叫阿衡。他一心想辅佐成汤,但是他们并不认识,而且也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见面。于是,他想了个奇怪的办法,当时生活在今陕西省陈留县附近的有莘氏部落女子要嫁给成汤做妃子,他便跑去作为男仆一块儿陪嫁过去,他背着炊事用具来到了成汤的宫殿里。阿衡用烹饪中的各种滋味作比喻来游说成汤,让他致力于实施王道政治。成汤听了他的话之后非常赞赏,决定重用他,便任命他为自己的宰相。
出道传说关于伊尹的出道,还有这样的说法:相传伊尹是位隐居的贤者,成汤打算任用他,便派人去迎请。经过五次往返,伊尹才肯出山任职、辅佐成汤。他向成汤讲述了远古帝王的事迹以及九类国君的不同状况。成汤很受启发,便任用伊尹管理国家政务。据说,伊尹还曾经离开成汤而到夏国去谋取功名。因为看到夏桀荒淫残暴,政局败坏,民不聊生,已经无药可救了,于是他又重新回到了成汤身边。
太甲与伊尹成汤的嫡长孙太甲在位时,伊尹已经是几朝元老了。他在太甲即位之初,创作了《伊训》、《肆命》、《徂后》等文章,希望借此来辅导新君。但是,太甲在即位后的三年里,统治暴虐,背叛道义,不遵守成汤制定的各项制度。于是伊尹把太甲流放到成汤的葬地桐宫,让他在那里反省自己。在这段时间里,伊尹代理行使君王权力,主持国家事务,并且接受诸侯朝见。
太甲在桐宫居住了三年。经过深刻的反省,他终于悔悟了自己的罪过,下定决心改过自新。于是,伊尹把太甲帝接了回来并把国政交还给他。从此以后,太甲帝修治德政,勤于治国,四方诸侯又重新归顺于殷朝,百姓也获得了安宁。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