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洛阳市科技人才流动现状分析
由《洛阳统计年鉴》、《洛阳年鉴》近五年相关数据分析,纵向来看,洛阳市年至年年末总人口和增速逐步呈上涨趋势,洛阳市人口规模逐年递增。从业人口年末人数呈现波动趋于稳定的趋势。数据表明,洛阳市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均逐年稳步上涨,洛阳市经济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经济形势总体向好。横向来看,洛阳市生产总值占河南省的比重较为稳定,经济增长随着全省的增长而增长,洛阳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实现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近五年洛阳市生产总值增速、人均生产总值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占全省的位次逐年上升,尤其是洛阳市生产总值增速、人均生产总值增速位于全省前列,发展情况仅次于省会郑州。相比河南省其他地级市,洛阳市经济发展势态良好,发展动能足,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较大地促进了洛阳市经济发展,促进了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1.洛阳市科技人才流动取得的成绩
一方面,政策环境有利于科技人才流入。为系统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建设、加快实现“四高一强一率先”目标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引导毕业生就业和不同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洛阳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国家和河南省出台支持科技人才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框架下,洛阳市依托科技人才流动现状和经济、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结构优化的政策。这些政策明确了科技人才工作布局,聚焦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产业企业做强做优的现实需要和人才创新创业突出问题,建立更具竞争力和灵活性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和政策支撑使得洛阳市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洛阳市整体从业人员稳定,经济发展较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智能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吸引了科技人才流入洛阳。同时,在国家、省、市政策框架体系下,洛阳市科技人才发展得到了有效支撑,取得了相应的成绩。目前洛阳市科学技术创新势头较好,创新主体和创新平台增速快,质量较高,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有一定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快且起到了一定的领跑作用。数据显示,洛阳市科技人才总人数、科研机构、RD经费内部支出等项目逐年递增,科技人才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2.洛阳市科技人才流动存在的问题
(1)科技人才流动局限性大
第一,人才流动方向偏向洛阳市区。从洛阳市近五年科技人才就业分布情况来看,多数科技人才分布于洛阳市的涧西区、西工区和洛龙区。其余县区科技人才流入很少,尤其是嵩县、栾川、洛宁等山区或经济落后地区,同时科技人才流出较为严重。
第二,人才流出单位缺乏人才良性流动大局观。科技人才的流出往往增加组织的人事管理成本,降低组织人才竞争优势,因此人才流出单位通常认为人才流出对组织而言是利益损失方,甚至人为设置屏障阻止人才流出。然而,科技人才健康流出流入会给组织带来更好的创新能力,能够促进人事管理效率。
第三,组织性质限制人才流动。洛阳市科技人才分布于科研机构、高校、行政部门、企业等不同性质的组织。受到行政事业单位“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的“体制内”流动壁垒影响,科技人才从行政事业单位流向企业的不多,而企业科技人员流向行政事业单位的情况也受到限制,不同性质的组织人才待遇差异大,也造成组织间流动路径变窄。
(2)科技人才结构、分布发展不均衡,科技人才流入不足
近年来,洛阳市为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各项人才政策,通过各类技术平台和科研院所集聚高层次人才,取得良好效果,然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当前洛阳市经济发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相关数据显示,洛阳市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博士、硕士占比较小,例如年博士毕业生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不足6%。
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发展(R&D)人员合计数分属地情况表明洛阳市市辖区/市直开发研究人员从年开始逐年降低,从区域分布来看,高新区科技人才最为集中,其次是洛龙区,涧西区、孟津县、新安县、偃师市等研发人员也较为集中,其他县区数量较少,说明洛阳市规模以上企业和科技人才分布不均,瀍河区、老城区、嵩县、洛宁县等科技和经济不发达,伊滨区的科技发展也有待提升。洛阳市在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产业转型进程中,科技人才数量不足,人才流动方向与产业调整不协调。
()科技人才流动评价体系不完善
建立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人才流动评价体系能够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动力,促进提升科技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而目前洛阳市尚未建立该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和制约了洛阳市科技人才健康合理流动。虽然洛阳市陆续出台一系列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流动的政策,然而,在政策基础上,洛阳市对人才的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方面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难以实现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合理、科学的评价和人才流动预警。
二、构建洛阳市科技人才流动评价指标体系
与其他普通人才流动不同,科技人才流动的实际绩效能正向促进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因此,组织在制定人才激励政策时需要以科技人才流动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重要依据。作为评价主体应使用相关技术手段对科技人才流入绩效、流出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建立一种具有标准化、动态化的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科技人才流动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以国内外关于人才流动在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的理论研究基础上进行构建,并遵循一定的原则,依据专家咨询结果合理确定指标内容、评分标准和权重。科技人才流动的本质是人才的选择行为,但也离不开组织和社会因素。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更容易产生人才集聚和虹吸效应,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人才流动是把“双刃剑”,在评价人才流动时应根据人才流动社会总效益的大小评判。
三、洛阳市实现科技人才健康流动的对策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兴起,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企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价值构成、商业模式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洛阳市现代工业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如果不能适应科技和产业变革的趋势,势必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在新常态下的发展中被淘汰。洛阳市应结合市情,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基础支撑作用。
1.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合作机制
洛阳市科技人才分布不均衡,从空间上看,主要集中在洛阳市洛龙区和涧西区,其他区县分布相对较少。洛阳作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具备发展五大装备制造业和四大新兴产业的优势,因此,根据目前状况应积极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建立人才合作机制,以“郑汴洛”产业带为依托,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合理配置整合资源。以企业发展需求和各方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人才合作机制。
2.加强投融资体系建设,保障科技人才开发资金需求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引进高层次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的创业板和新三板市场成为市场融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成长型的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从近两年市场表现看,两类市场交易活跃,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同时知识产权证券化也为相关产业企业融资提供了新渠道。洛阳市相关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利用这两类方式和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与此同时,洛阳市财政应加大研发支出,从年统计数据看,洛阳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比重为较低,投入水平低,无法满足研发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洛阳市可根据自身情况由政府出资联合社会资金共同组成投资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合理的管理模式支持重点科研活动项目。
.加大研发力度鼓励技术创新,改善科技环境
从河南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和领先水平看,洛阳市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仍处于较落后的位置。从世界科技进步的现状看,真正具有和从事原创性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仅有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十余个发达国家。技术创新投入存在较大风险,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难以承担或具有研发的足够资源、技术储备和人才。因此,在鼓励技术创新和加大研发的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洛阳市在相关技术创新道路上任重道远,必须积极引进相关技术,配套政策使其快速转化为生产力,抢占市场先机,以此促进二次创新和基础技术研发。技术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科技人才的流入。
4.引进培养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结构
通过培养和引进两种手段,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利用洛阳市现有高层次人才条件,拓宽各种在校培训、在职培训、在岗培训等,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合作,结合洛阳市实际培养一批适应洛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实施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工程,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省内外、国际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到省内高校、研究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兼职或任职,或通过采取技术合作、科技项目招标等形式招才引智,也可通过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在产学研部门交叉挂职实现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