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精神永相传
——追寻红二十五军在卢氏突破重围的长征足迹
年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卢氏县皮皮岭,余名将士在一名年轻货郎的带领下,沿着峡谷小道,经过四天三夜的艰难跋涉,突破敌军布下的“铁桶合围”,胜利到达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图为位于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的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目前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聂金峰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红
8月5日,记者一行驱车从卢氏县城出发,穿过洛河大桥,沿着洛河南岸驶上通往栾川县的S公路。汽车逆着清澈的水峪河,在高山峡谷之间蜿蜒上行,通过一座“红军桥”时,我们看到溪水边的巨石上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下面的石头上,“杀上前去”几个白色大字依稀可辨。
“‘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当年,这条峡谷没有路,也少有人走,红二十五军就是顺着这条河涉水而下的,这块石头上的字就是他们留下的宣传标语。”原卢氏县党史办党史科科长牛爱民说。
沿着公路继续向上行驶约35公里,就到了皮皮岭隶属的卢氏县文峪乡香子坪村。香子坪村风景秀丽,村中的红军广场、红军井、红军入卢碑,仿佛仍在诉说着红军的故事。
96岁的香子坪村老支书苗成立,年7月入党,是位有着69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告诉记者,他家原来就在这条小路旁,红军路过的时候,不糟蹋庄稼,也不打扰百姓,他们穿着各色衣服和布条草鞋。
第二天,我们离开香子坪村,沿着红二十五军长征的线路,从洛河南岸逆洛河而上。
“当时,红军分兵多路行进,侧翼经徐家湾往官坡迂回,主力由货郎陈廷贤带路翻山越岭,经香山庙往官坡前进。年12月7日,红二十五军在官坡兰草村会师。当晚,主力部队在兰草村一带宿营,军部驻扎在关帝庙。”牛爱民说。
如今,兰草村街上的关帝庙,作为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已经成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绿树掩映下的四合院内,矗立着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塑像。
“校徽上闪耀红军的五星,脚下的路延续新的长征,我们是新一代的小战士,先辈的热血在身上奔腾……”此时,与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紧邻的“兰草红军小学”传来阵阵歌声,原来是参加暑期返校活动的小学生们唱起了校歌。
在革命老区卢氏县,红军精神薪火相传,激励后人不畏艰险,勇敢前行。
货郎陈廷贤:“军史布衣第一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雪红通讯员聂金峰
年12月4日,在国民党豫鄂皖3省围剿总队的大批兵力围追堵截中,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的红二十五军到达卢氏县。
红二十五军原计划取道五里川、朱阳关进入陕南,却发现前有国民党六十师在五里川、朱阳关等入陕大道上设伏,后有敌军5个旅紧追不舍,左右有国民党四十军、四十四师和九十五师紧逼合围。陷入敌军“铁桶合围”的队伍随时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情况危急!能否找到一条入陕的秘密通道,事关全军生死存亡。这时,红二十五军先遣队遇到前往青山赶集的货郎陈廷贤。
“记得我小时候,爷爷常和我讲他为红军带路突出重围的事。他说红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他就冒着危险,带领红军攀岩涉水、穿越丛林,用四天三夜时间从一条秘密小道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陈廷贤的孙子陈晶说。
分别时,军领导握住陈廷贤的手说:“你为中国革命立了大功,我们是不会忘记你的。”并拿出重金酬谢,陈廷贤坚辞不受。军长程子华告诉他:“你已是党的人了”。从此,陈廷贤就以红军为榜样勉励自己,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陈廷贤一直在卢氏县副食品公司工作。他踏实工作,对群众服务周到,曾被评为县、市、省级劳模。
由于信息不通畅,多年来陈廷贤讲的事情一直不被人们认可。直至年去世,他都没有完成加入党组织的心愿,他的遗愿就是把自己埋在卢氏县委党校旁,他说:“即使我死了,也要天天听党课。”
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战史》出版,书中用余字篇幅记录了陈廷贤为红军引路的事迹,他成为彪炳史册的“军史布衣第一人”。
传承红色基因奋勇迈向新征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王小萍
通讯员张海军聂金锋
盛夏时节,我们行走在卢氏大地,探访这片革命老区的红色印记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路上,汽车沿着红二十五军当年的行军路线前进,沿途每隔不远,就有公路护坡上绘的巨幅红军长征图映入眼帘,再现当年红军夜宿河东村、群众惜别红军、小货郎带领红军冲出重围的一个个鲜活场景。
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我们偶遇一支身穿“红军服”的队伍,正有序参观学习。
“这是县委党校组织的青年干部培训班重走长征路教育实践活动。今年以来,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已经接待来自全省各地的干部群众1.3万人。”随行的官坡镇副镇长袁文帧介绍,“我们目前正在加快打造集红色教育、文艺演出、特色饮食、农家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链式发展模式,通过红色文化带动全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如今,传承发扬红军精神让卢氏县处处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卢氏县积极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推动金融扶贫与产业发展相融共生。截至7月20日,卢氏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户6.98亿元,合作社贷款家4.04亿元,企业贷款32家4.2亿元,有力推动了全县产业发展并为老区群众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解决群众住房安全和长远发展问题,卢氏县投入危房改造财政资金1.1亿元,实施危房改造户,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了“危房清零”任务,实现了“危房不住人,住人不危房”的目标。
在易地扶贫搬迁上,卢氏县于年9月底,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占全省总量1/8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9余户3.38万人喜迁新居。
在产业发展方面,仅去年卢氏县就新增核桃种植20万亩,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万亩;新增连翘种植10万亩,总种植面积达87万亩。
全国金融扶贫现场观摩会、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相继在卢氏县召开,全省金融扶贫工作现场会、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等也先后在卢氏县召开。
金融“贷”动、危房清零、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造血……多管齐下,共同发力,年年底,卢氏县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至3.41%。今年卢氏县拟退出贫困县,将稳步迈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征程。
编辑:黄岱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