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东北过郭落山。
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
阳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山海经·中次二经》:“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1]当地学者认为阳山即今杨山;古称“羊山”、“阳山”,位于栾川县城东39公里的合峪镇杨山村,北通洛阳,南扼宛襄,西护卢氏,东锁嵩县,构成了豫西东部一道天然屏障。传说北宋名将杨延昭曾屯兵于此,故改名“杨山”。[2]
阳水,按“阳水出阳山(杨山)阳溪”阳山即今杨山考量阳水约今明白河。
鲜水,按方位次序考量,鲜水约今沿嵩县半坡、两岔村一线北流注入伊水的那条支流。
鲜山,按上述鲜水所出考量约半坡村一带之山岭。
郭落山,按《河南府志》郭落山名摩头岭。[3]
蛮水,疑即今蛮峪河。
蛮谷,疑即今蛮峪河所出之山谷,沿途的上蛮峪村名可能与之有渊源。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
《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釐山,南流注于伊水。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伊水历崖口,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春秋.左传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辕、崤黾,非南望也。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亦云山名也。以服氏之言云,涂,道也,准《周书》南望之文,或言宜为轘辕、大谷、伊阙,皆为非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知是山明矣。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机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
滽滽之水,亦名王母涧。在今河南嵩县西。[4]
崖口,《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认为崖口即三涂山,又名水门。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水之北。又《清一统志·河南府一》:三涂山,“《旧志》,在今(嵩)县西南十里伊水北,俗呼为崖口,又曰水门”。[5]洛阳蔡运章等诸先生认为三塗山即“涂山”,亦名“羽山”和“会稽山”,在今洛阳市嵩县西北。该山本是虞夏时期祭天的神山。帝尧“殛鲧于羽山”、禹“娶于山氏”、“禹会诸侯于涂山”、周穆王“会诸侯于山”等著名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禹“娶山,谓之女娇”。因“山氏”本是“女娲”“有氏”的后裔,如以地名称之为“山氏”,若以族名称之则为“有娇氏”。女几山本是三塗山的主峰,“几”“娇”音近义通,当因禹妻“女娇”居住于此而得名。女几山南麓的七谷水(今谷蜇峪河)即“王母涧”,王母庙、神马石、登山栈道、义应侯庙和陆浑戎贵族墓地等文物遗存以及大量讴歌女几山的诗画名篇,都是研究三塗山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6]
▲“三涂山驿站”的“土楼”
备注:上述图片摘自网络(嵩县微生活-08-31)
陆浑故城,按注文“阚骃《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结合相关考古资料作方位距离等综合校验阚骃《十三州志》所谓之陆浑故城应即今洛阳市宜阳县白杨镇南留村古城。年,考古工作者在对伊川徐阳被盗墓进行发掘时调查发现。按《水经注》所载,考古工作者推测南留村东古城址可能是西汉早期的陆浑县城的县治所在。经初步调查得知,该城址平面大致呈梯形,墙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年11月为了解该城的夯筑方式及时代,在东城墙进行了试掘。发现有城墙、灰坑、灰沟、房屋、墓葬等遗迹,出土有陶器、骨器、蚌器、铁器、铜器等。[7](备注:此处陆浑故城按距离方位等综合考量不大可能是今嵩县田湖乡陆浑村之陆浑故城[8]。)
[1]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页。
[2]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连维良,王立林总纂;来学斋,牛红丽,陆新朔副总纂,中国地方志丛书《洛阳市志》年-年第2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12月,第页
[3](乾隆)《河南府志》上函三十二册第9-17卷,第15页
[4]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页。
[5]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页。
[6]蔡运章;史家珍;周加申:《三塗山、涂山氏及其历史文化考察》,《洛阳考古》,年第2期,第41页。
[7]吴业恒、马占山、郭改委、王云涛、罗火金、赵静、彭莉莎、屈红国:《河南省宜阳县南留古城东城墙发掘简报》,《洛阳考古》-01-31
[8]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