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土地要流转了,老牛一夜未眠。 老常的老伴姓牛,人们常戏称她为“老牛”,她名符其实,的确是头不停耕耘的“牛”。 下午,雷湾村一队队长给老常打“刚叔,咱队的地有人租用建花木观光园,您得给俺婶做工作,她太好种地了,我不敢直接给她说,怕她一时接受不了。”按说,土地流转是好事,自己不下本、不出力,又白拿地租,别人都巴不得把地租出去呢,但老牛就是解不开这个结,也许她与土地有着不解之缘吧! 老牛于五十年代初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小山沟里,贫寒的家境使她从小就学会了干农活和家务,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农活和家务样样精通。七十年代初,她嫁到了雷湾村的老常家,自然而然的重操旧业,种起了她家的一亩三分地,老常当初是一个民师,孩子年幼,家中的农活和家务就全靠老牛一人忙里忙外,但她总是忙而不乱,井井有条。 年,老常转正了,不久调入县城工作,在全社会兴起“农转非”的热潮下,老常想把老牛和子女的户口转为市民,甩掉“一头沉”的包袱,但老牛硬是不同意,老常拗不过妻子,只好只转了子女的户口,老牛一人的户口和土地留在了老家雷湾村。近几年,社会上又刮起了“非转农”的热风,看来老牛还真执拗对了。 老牛养育了三个儿女和五个孙辈,可见她的任务之重、生活之艰、功劳之巨。如今,她一家居住在县城,种地成了她唯一的业余爱好,忙碌家务之余,她总是骑单车或坐公交回老家种她的三分责任田,全家人的粮食和蔬菜仍由她一人供给。一块地里种有芋头、玉米和葱、蒜、芥、韭样样俱全,应有尽有。她总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多是兼做或轮做,春季种芋头,芋头地里套种玉米,刨了芋头又种豆角、黄瓜等,收了豆角、玉米,地里又种萝卜、白菜。她种地技术高超,种的粮食和蔬菜总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长势喜人,季季丰收。有人戏言:“老牛真有土财命!”也有人说:“老牛种地真下劲!” 老牛种自己的地还不够过瘾,又四处寻找空闲地,近两年,老常到长安驾校帮忙,她又瞄上了驾校的小片地,种上了玉米、高粱、豆类和蔬菜。老牛收获的农产品常常是自给有余,自家食用一半,另一半送给县城的邻居和亲朋好友。有人说:“老常的退休工资买啥也够用,牛珍还累死累活的种地干啥?”老牛总是笑着说:“自己种的粮食和蔬菜吃着放心、实惠,吃不完还能送人,多好啊!”说的也是,她种的农作物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用的是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产出的是原生态的粮食和蔬菜。三年前她从30里外的庙子养鸡场运回一车鸡粪一直用到现在。有人说:“老常真有好妻命,找了个能干的老婆。”老常半开玩笑地说:“她除了种地,还能干点啥!”但他心里却美滋滋的。 老牛的举动带动了多年不爱种地且不会种地的老常,如今他也和老伴一样爱上了种地这一行,经常驾着“专车”去种地。 老牛将步入“古稀”之年,但她仍与土地情有独钟,爱种地已到了痴迷的程度,这正应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那句老话。她的一生离不开生她养她的土地,这就是老牛与土地的情缘吧!(常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