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田间,用青春绘就振兴画卷青春实

编者按进入暑期,由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牵头的大学生“三下乡”“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以“豫青大课堂”品牌为载体,以理论宣讲、寻访实践、志愿服务等为抓手,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让广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即日起,本报推出“青春实践报告”系列报道,听大学生讲述在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所思、所感、所悟。●实践团队:河南大学科技助农博士服务团●实践地点: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助农工作,今年暑假,我们开启了一场社会实践之旅,对河南省沿黄流域不同种植区小麦种植现状进行调研。体验与农民交朋友的乐趣“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殷殷嘱托,这也为我们此次调研指明了方向。7月中旬,我们先后来到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走进村民家、农资店、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进行调研。团队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心中不免忐忑,“他们不搭理我们怎么办?”“我们问的问题会不会太专业,对方听不懂?”但顾虑很快打消。向对方说明了来意后,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我们像朋友一样交谈。村民中也有许多“土专家”,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田间实践课。大家也感到,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学会与农民交朋友、打交道是多么重要!行进中培养学农兴农情怀“为啥俺去年留的种产量不如之前呢?”7月14日,在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的田间,一群农民向团队成员提出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一般情况下,小麦自留种不会造成减产,如果产量降低,可能是种子上携带着病菌,或者是小麦灌浆期遭遇干旱天气,造成籽粒不饱满,这些情况留种都会导致出现弱苗病苗,从而染病发病,影响小麦产量。”我们的团队成员结合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耐心解答。村民们遇到的棘手问题往往也会成为我们今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uanzx.com/lcxfc/1629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