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创业意志不移,带贫扶困初心不改。利用自己创办的酒店、服装厂,美容院先后带动多名贫困、返乡青年就业,并培养30多名厨师、美容师开店当老板。在创业的道路上,她把创业作为一种奋发,把助人作为一种享乐,她就是栾川县陶湾镇张盘村巧媳妇服装加工厂总经理王莹。
王莹在巧媳妇服装加工厂车间查看服装加工情况
家境贫寒当自强
家住陶湾镇张盘村的王莹,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兄弟姊妹七个,她排行老六。年幼时父亲因故致残,一家人的生计全靠母亲一个人打理。给人做衣、剪花,干农活……母亲什么活都会干,不仅把全家人的生活照顾好,还总能咬着牙把节省下来的粮食,接济比自己更困难的村民。母亲的淳朴、勤劳、善良,在年幼的王莹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早日贴补家用,替母亲分担。懂事的王莹在高中毕业后便找了一份在选矿厂当化验员的工作。可是好景不长,本想着有了固定工作和收入,便能改善家里经济状况的王莹,却万万没想到,由于企业停产她很快便成了一名下岗工人…… 年,25岁的王莹,实在不甘心就这样年纪轻轻待在家里受穷,于是下了狠心,带着刚满五个月的女儿只身来到了冷水镇,在冷水街租了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开了一家小饭馆卖饺子、包子和早餐。因为不舍得再花钱租房住,母女俩没有地方住,就住在楼梯间里。 “每天起早贪黑卖饭,女儿就在身边嗷嗷待哺……趁着没客人的时候,把女儿抱在怀里,那是一天当中最幸福的时光。”王莹说,那两年的时间里又得照看孩子,又得做生意,晚上3点前她从未睡过觉,就这样艰辛的经营,两年赚了2万多元。努力创业见曙光 到了年,随着女儿一天天长大,也该上小学了,王莹心想在外乡做生意也不是长法。于是,带着经营了四年小饭馆积攒下的所有积蓄,重新回到了陶湾镇打算重新创业。机缘巧合之下,她看中了陶湾街一家要转让的酒店,便与丈夫一合计,大胆地承包了下来,并把原来的酒店重新进行了装修,一个富有诗意的“杏花村酒店”正式挂牌营业。 凭着诚心经营,饭菜可口,服务好,酒店在王莹的手里很快便生意红火了起来。20年来,不仅利润可观,还先后安排了多名当地的群众到酒店务工,而且还培养了30多名服务员输出外地就业,培养10名优秀厨师,自谋职业,或自己开饭店或当大厨,全都当了老板,年收入几十万元。 “多亏当年王总的栽培,让我学了一门好手艺,现在我自己也开餐厅当了老板,也圆了我的创业梦。”提起当初培养自己当厨师的王莹,现如今同样在陶湾街经营餐厅的张京说。扶困帮贫同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算富。”年,在参加本村的一次婚礼宴席后,见到村里有十多名中年妇女相约去打牌,牌场上为了几元钱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还翻脸不说话,王莹感到很可气。于是,心里便想要把村里的家庭妇女组织起来,让她们上班有事做,这样她们既有了收入,同时又净化了社会风气。 帮扶主意拿定后,经过多方考察,王莹决定办个服装加工厂。她通过与县扶贫办对接,在上级扶持下,她倾其所有积蓄投资前期配套设施。就这样,一个拥有一千多平方米车间,多台设备的“栾川县陶湾镇张盘村巧媳妇服装加工厂”挂牌成立了。 自年至今,陶湾镇张盘村巧媳妇服装加工厂先后安排了多名务工人员,并带动83户贫困户及残疾人就业。昔日村里爱打牌的妇女,如今都月收入均在元以上。 “是王莹办这个厂让我有了在家门口就业挣钱的机会,现在我一个月能挣余元,还能同时兼顾家里,真是两全其美。”说起现在的工作,今年50岁的张盘村村民郭明霞很是满意。因为有了固定工作,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能赚钱了,还让她摒弃了原先爱打牌的毛病,感觉生活更加美好充实了。 致富不忘乡邻。王莹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父老乡亲的支持就没有自己今天的成就。因此,王莹总是慷慨解囊,支助贫困学生上大学,为陶湾镇中心小学、张盘小学捐款捐物…… “再苦不能苦孩子们,我们这一代因家里穷没好好完成学业,要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简短的话语道出了一个女强人宽广的胸怀。而对于王莹来说,人生最大的满足是创业的成功;生活最大的喜悦莫过于看到亲手帮过的人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贾静)
来源:中国栾川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