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院绿化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栾川县林业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脱贫攻坚统揽工作全局,坚持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森林生态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富民产业,拓宽“两山”转换渠道,实施精准扶贫,实现了栾川“因林而美”、游客“因林而游”、群众“因林而富”。年以来先后获得“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省第一书记选派工作先进单位”、“洛阳市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奖”“栾川县先进帮扶单位党组织”“栾川县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单位”“栾川县脱贫攻坚包村工作先进单位”等省、市县多项荣誉称号。
村庄绿化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相融合的思路,“四季见绿、两季有花、错落有致、简洁明快、五彩缤纷”的建设原则,采取常绿、彩叶苗木相结合,乔、灌、草合理配置,完成县境内高速公路、S线、S线、S线、县城至郭店公路、迎宾大道等道路绿化提升公里,栽植各类绿化苗木42万株。按照“一村一特色、一路一风景”的原则,在全县83个贫困村、35个旅游重点村、38个绿化重点村大力开展“你造林,我买单”、“一村一路”、“百村赠苗添彩”活动。全县建成省级森林特色小镇2个、国家级森林乡村20个、森林人家69户、绿化美化村庄个、森林庭院户,通过活动开展使贫困村、旅游重点村和绿化重点村的村庄绿化、乡村道路绿化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使贫困村、旅游重点村和绿化重点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栾川因林而美,游客因林而游,群众因林而富的局面逐渐形成,年10月,我县成功创建首批“省级森林城市。创新生态扶贫方式,推行“贫困户转岗营林员”模式,近年来,实施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仅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一项为全县83个贫困村贫困户累计提供就业岗位余个,人均年增收元以上,带动余农户实现脱贫。
廊道绿化
生态惠民政策全面落实。按照“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的管理机制,在全县选(续)聘生态护林员人参与森林资源管护,开展营造“珍贵彩色树种示范林”活动,人年均增收元左右,带动建档立卡户整户脱贫。累计发放国家公益林林农经济补偿资金.86万元,惠及林农户,其中:贫困户户。兑付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万元,惠及退耕农户户,其中:贫困户户。推行“林保贷”金融服务模式,累计办理“林权抵押+保险保证”贷款笔余万元,解决贫困群众融资难问题。实施林业生态保护脱贫项目46个,总投资.24万元,其中统筹整合项目44个投资.69万元,生态扶贫项目贫困户覆盖率达99%以上。在投资总额中有大约85%左右的资金都是以劳务补助的形式,发放给劳务提供者,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
林下经济《柿树+牡丹〉
绿色富民产业蓬勃发展。以创建“全国贫困地区林下经济和绿色产业基地”为抓手,全县发展核桃等特色经济林面积49.5万亩,“林上采、林中游、林间养、林下种”模式林下经济面积达万亩,林业年产值60.5亿元。发展槭树科等彩叶乡土苗木花卉基地1.5万亩,把栾川打造成“中原地区最大的槭树科苗木基地”和“国内专业的彩叶苗木繁育基地”。森林康养产业日渐形成,年6月,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入选首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名单,目前共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6家,以森林资源景观为主景区14家,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年收入93.7亿元,带动从业人员11万余人,带动山区群众端起“金饭碗”,吃起“生态饭”。绿色富民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全县林业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家,林业企业38家,家庭林场20家,专业大户家,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县”。培育核桃专业村10个,桃梨水果专业村6个,苗木专业村10个,占全县贫困村的1/3.,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2万余名贫困人员参与林业生产,为林农提供了直接的经济来源,使林农在家门口便可就业创收,从而使我县的林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林下白玉木耳种植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坚持扶贫先扶智、扶志的原则,建立县、乡、村、组四级林业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乡土技术人才余人,成为一支永不调走的林业技术服务队伍深入到田间地头解决各种难题等,使林业技术服务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覆盖,受到基层干部群众好评。与中南林大、河科大、郑州果树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和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实施血皮槭繁育关键技术研究、金丝楸繁育、蕙兰繁育、猕猴桃新品种选育及深加工、高山牡丹种质资源基地建设等一大批科研项目。依托技术力量,高规格开展林业乡土拔尖人才的选择、培养,举办专题培训班10期,共选择和培养乡土拔尖人才名。广泛开展“创建一个示范基地、帮带一名技术人员、推广一项林业技术”的林业“三个一”科技下乡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多期,培训林农9万多人次。大力实施“经济林管理精品村(园)”“标准化示范苗圃”“示范点、示范林、示范园”创建工作,通过大规模专业化技术服务和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为培育壮大绿色富民产业,助推精准脱贫提供林业科技保障。
直升机飞播造林
下一步,栾川县林业局将以巩固生态扶贫成果为重点,不断调整优化生态扶贫政策,重点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科学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健全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生态护林员管理体制,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审核
郭建军
责编许云飞制作
苏德林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