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栾川文化家底,ldquo非遗

盘盘栾川县“非遗”的家底

你知道我们栾川县的有哪些“非遗”项目吗?

敲黑板!截至目前,栾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项,其中:

省级非遗项目6项;

市级非遗项目8项;

县级非遗项目87项。

下面小编带着你,逐个去看看我们大栾川的

“非遗“家底

省级项目

一、靠山黄(传统戏剧)

靠山黄戏主要以舞台演出为主,间或以坐堂、地摊等方式在特定场所演出。该剧种在声腔、角色行当、乐器、演出习俗等方面与其他剧种有明显差异:在声腔上落腔带“讴”(也有发“咦”音),在男声中叫“带喊儿”,在坤腔中叫“带响儿”;在角色行当上以须生(红生)、正旦和二花脸为主,中后期角色行当逐渐齐全;在伴奏乐器上早期为皮胡琴、枣木手梆和堂锣,后加入大锣、大钹、板胡等;在演出习俗上主要有祀神戏、庙会戏、亮箱戏、破台戏、打炮戏等。

二、端午节习俗(槲包)

端午节习俗(槲包)分采槲叶、洗槲叶、焯槲叶(杀青)、泡四季豆、泡米、包槲包、煮槲包、送闺女等部分。槲包是用槲叶包上黍米,把两扇包好的槲包相对握在一起,用藤条或笋叶丝紧紧捆扎起来,放置大铁锅中,加山泉水,用果柴大火旺煮两个小时,文火焖制七、八小时,捞出淋干。

三、豆腐技艺(传统技艺)

栾川豆腐是中国“北豆腐”的典型代表,其制作技艺最早出现在宋代,自明清盛行至今,作坊遍布栾川县各个村落。

制作地道的栾川豆腐需精选本地种植的白小豆,使用石磨、土灶台、铁锅、淋架、包单布等工具,历经浸泡、磨浆、杀沫、过滤、煮浆、点浆、压制等工序方可完成。各个环节必须认真、细致,缺一不可,“点浆”是该技艺的核心。

四、独角兽(传统舞蹈)

“独角兽”舞蹈是一种古老的地方傩戏舞蹈,一般按照固定的程式套路进行表演,表演者分“武士”和“独角兽”两拨人参与:“武士”执叉,采取上打下踢、扫堂腿、打车轮、拉闪膀等动作勾引、逗弄独角兽;“独角兽”戴面具、披兽皮,通过扑、跃、腾、跳、滚、撕、咬、闪等动作与“武士”打斗,最终“武士”以取胜完成整个表演过程。“独角兽”多在节日期间表演,主要表达驱恶辟邪、祈福祭祀等内容。

五、老君山庙会(民俗)

“老君山庙会”来源于老子隐居老君山和老君山道教文化。庙会的兴起和经久不衰的延续也与老君山道教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老君山庙会在老君山脚下的十方院举行,所以,古称“十方院庙会”,都是接待僧道信徒的地方,在民间的作用均具有祈福平安、驱恶扬善的共同点,老君山庙会就在这里举行,“建醮”祭拜、祈福还愿、搭台唱戏、贸易集市,各路乡客群众云集于此,热闹非凡。

六、伊尹传说(民间文学)

“伊尹的传说”是广泛流传于伊河发源地上游地区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流传区域为栾川县全境。“伊尹的传说”主要包括了“生于空桑”“莘氏抚养”“耕莘古地”“媵臣入宫”等主要内容,完整地记述了伊尹在伊河源头(闷顿岭)出生以后,因发洪水被母亲放在空桑树内,被采桑女莘氏救出后抚养成人,以“媵臣”身份陪嫁进入商汤王宫的过程。该传说弥补了《吕氏春秋》《史记》等正统史书对伊尹少年时期成长历程记载的不足,经后世不断完善、丰满,形成固定内容,在栾川县闷顿岭、漫子头、莘家庄一代群众中世代口口流传至今。

市级项目

一、二十四节气(民俗)“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出中国古代民间对气候的朴素认知,农耕时代中国农民一直依靠“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生活和生产,它反映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规律。二、红薯粉条(传统技艺)红薯粉条,又称红薯粉丝、粉皮,是广泛流传于栾川的一种传统地方特产,已有多年的历史。制作红薯粉条的工艺流程为制粉、活粉、漏粉、煮粉、冷冻、晾晒、包装。整个制作过程全部为手工制作,对制作工艺的严格要求以及制作过程不使用任何添加剂,使得潭头粉条色泽晶莹发亮,口感劲道顺滑,久煮不断,长期以来深受群众喜爱。三、豫西民居营造技艺(传统技艺)豫西传统民居的营造方式一直沿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以木构架为主体的“四梁八柱”建造方式,又与豫西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风俗民情相结合,所建房屋背风向阳,冬暖夏凉,近水远田,便于生活生产,安全舒适。形成了本地特有的民居营造技艺,是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四、打獐子歌(传统音乐)

《打獐子歌》音乐组曲共有9制互相关联的曲子组成,根据围猎獐子时的程序,依次为:《搭伙铺歌》、《祭山神爷歌》、《布仗歌》、《开仗歌》、《撵仗歌》、《围(稳)杖歌》、《调铳歌》、《响铳歌》、《收坡歌》,这9个曲子完整地表现了围狩獐子的全部过程。《打獐子歌》曲调简单、易记,唱词中夹杂暗语,形成一种既粗犷又神秘的劳动歌谣,曾经风靡豫西山区一带,具有较强的原生态性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反映了豫西地区人们围猎时的劳动场景。

五、拉荆笆的传说(民间文学)

拉荆笆的传说始于明朝末年,主要内容是:在潭头镇汤营村九龙山下,住着阎家母子两人,母亲含辛茹苦把儿子阎俊养大,儿媳田氏心机凶狠、歪点子多。阎母不辞辛劳又把小孙子抚养大,精心呵护,天天给他讲故事、唱歌谣。因此,孙子与奶奶关系十分要好。阎敬放学回家不见奶奶,顺着荆笆印儿上山找到了奶奶,在山神的暗中帮助下,把奶奶拉回家。阎敬把荆笆挂在房檐下,告诉父母等他们老了没用处时,也用荆笆把他们拉上山。阎俊、田氏听后十分害怕,幡然悔悟,诚心孝敬老人了。

六、马氏壮骨丹(传统医药)年马氏族人---马同发根据马氏祖传中药材木棉叶加工方法,结合学习“本草新编”之古方蟠桃果的记载,创制了“马氏壮骨丹”,时称“蟠桃果”。马同发当年因父母年事已高,腰腿酸软,行动不便。马同发结合学习“本草新编”之古方,亲自上山采摘中草药--木棉叶及破故纸经炒制加工混合制成,让自己父母常年服用,因木棉叶配合破故纸久服可补中强智,益肾添精,故而强筋健骨。马同发当年因父母常服“马氏壮骨丹”“蟠桃果”身体逐渐健康,腰腿酸软的症状得到极大改善。后来被周围邻居当成养生健身丹服用。久而久之,“蟠桃果”因疗效显著,被当地群众称为“马氏壮骨丹”声名传遍十里八乡。七、豫西小木作技艺(传统技艺)

豫西小木作制件具有"结构严谨、线条流畅、技艺精良、漆泽光亮"等四大特点,以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独树一帜。制件构成都是靠卯榫技艺,不论大小,都不用胶水、钉子,而是以精密巧妙的榫卯技艺来结合部件,注重结构的整体性及力的平衡,以开槽嵌橧的办法连接,使制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线条流畅,外观上以线条为主,很少雕饰,高低宽狭的比例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技艺精良,是指选料、配料、木工、打磨、漆工等每道工序均做工讲究,无懈可击;漆泽光亮,装饰以素面为主,家具部件上漆均采用生漆传统技艺,表面上漆均采用生漆传统技艺以保持原有色调的。局部花饰多以小面积大红山漆漆绘为主,通过十几道工序的精工细作,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朴素而不简陋,精美而不繁缛。装饰部件线条雄劲流长,轮廓分明。所有制件整体的长、宽和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权衡比例都非常适宜。这些特征是豫西小木作技艺传承上千年的精髓所在。

八、养子沟与梨花教子的传说(民间文学)在很早以前,栾川县养子沟叫“三皇沟”,因樊梨花在这里生下儿子薛刚,养子至13岁才离去,当地人们为纪念唐朝名将樊梨花,故而改名养子沟。

大唐贞观年间,巾帼名将樊梨花辗转来到老君山下,安营扎寨(今樊营),在三皇沟落户。樊梨花走到养子沟口,见此处风光秀丽,树木葱郁,到一处开阔地,见四面环山中间开阔,形成了天然屏障,与营寨遥相呼应,遂决定在此安营扎寨。

樊梨花生下孩子薛刚,亲自教薛刚学文习。经过樊梨花悉心教导,薛刚13岁时已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文韬武略非常人可比,为以后薛刚成就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县级项目

栾川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县级项目一览表

序号

项目

类别

项目名称

公布时间

公布批次

1

民间

文学

箭沟山传说

年5月第一批

道德经传

年5月

第一批

抱犊寨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杨山古寨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梨水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倒回沟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试箭石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明良店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陶湾的由来

年5月

第一批

陶湾镇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鱼库村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红庙村传说

年5月

第一批

泽被乡里常志箴

01年10月

第二批

黄密寺的由来

01年10月

第二批

梨花教子

01年10月

第二批

伏牛山传说

01年10月

第二批

龙峪湾传说

01年10月

第二批

汤药的来由

01年10月

第二批

黄密寺的由来

01年10月

第二批

三请伊尹

01年10月

第二批

一吻千年定姻缘

年7月

第三批

老君山与道德经传承

年7月第三批

鸡冠山与鸡冠洞

年7月

第三批

王莽追刘秀传说

年7月

第三批

“鸾鸟”图腾与栾川的来历

年6月

第四批

明太子隐居栾川的传说

年6月

第四批

拉荆笆的传说

年6月

第四批

齐鲁御史传说

年6月

第四批

娃娃桥的传说

年6月

第四批

李自成在栾川的传说

年6月

第四批

观星楼与观星台传说

年6月

第四批

秋扒与楼关镇地名的来历

年6月

第四批

传统美术

剪纸

年5月

第一批

民间泥塑工艺

年6月

第四批

烙画艺术

年6月

第四批

3

传统

音乐

何村唢呐

年5月

第一批

牛栾越调

年5月

第一批

婚俗歌集

01年10月

第二批

十二花十二古人

01年10月

第二批

忘恩鸟

01年10月

第二批

绣荷包

01年10月

第二批

4

传统

舞蹈

抬阁

年5月

第一批

高跷

年5月

第一批

秧歌

年5月

第一批

竹马

01年10月

第二批

小鬼绊跤

01年10月

第二批

舞龙

01年10月

第二批

活台子

01年10月

第二批

狮子上老杆

01年10月

第二批

背庄

01年10月

第二批

旱船

年6月

第四批

抬装

年6月

第四批

5

曲艺

柴家木偶

年5月

第一批

6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民间武术

年5月

第一批

斗兽斗禽

01年10月

第二批

狮子上老杆(传统杂技)

01年10月

第二批

传统民间文体娱乐(踢毽、踢格、抓子儿、陀螺、攻城等)

年6月

第四批

7

传统

技艺

柳编

年5月

第一批

佛手豆腐

年5月

第一批

柿子醋酿制技艺

年7月

第三批

龙峪湾山珍宴

年7月

第三批

重渡沟竹编

年7月

第三批

石磨玉米糁技艺

年7月

第三批

传统榨油技艺

年7月

第三批

藤编草编

年7月

第三批

豫西民居营造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拨板夯土打墙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豫西小木作技艺(传统家具)

年6月

第四批

民间山漆漆制家具工艺

年6月

第四批

传统粮食加工技艺(水磨、石磨、石碾)

年6月

第四批

传统纺花织布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粗布印染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红薯粉条制作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陶器加工及烧制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黄家老酒酿制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走马灯制作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8

传统

医药

小儿推拿

年5月

第一批

烧伤膏药制作技艺(传统技艺)

年5月

第一批

乔记蒸骨技艺

年6月

第四批

9

民俗

神棚祭祀

年5月

第一批

生产类农谚

01年10月

第二批

自然类晴雨预测表

01年10月

第二批

千年菩提祈福仪式

01年10月

第二批

栾川婚礼习俗

年7月

第三批

中秋节传统习俗(枣花糕)

年6月

第四批

栾川八大碗

年6月

第四批

传统食品加工习俗(不翻馍、秋扒烧饼、叶子扁食、馓子)

年6月

第四批

(来源:栾川县文化馆)

活动策划丨宣传制作丨全媒体推广

商务合作/

-

了解更多栾川事儿

请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anchuanzx.com/lcxly/15019.html


当前时间: